©️ OverlookArt
首页 / SoftExam / 系统架构师 / 信息系统基础 / 信息系统概述

信息系统概述

信息系统的定义

  • 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信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
  • 5个基本功能输入存储处理输出控制
  • 信息系统的性质影响着系统开发者和系统用户的知识需求。“以计算机为基础”要求系统设计者必须具备计算机及其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知识。“人机交互”要求系统设计者还需要了解人作为系统组成部分的能力以及人作为信息使用者的各种行为。

信息系统的发展

诺兰模型是信息系统演化的阶段模型,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划分为6个阶段:

  1. 初始阶段:计算机刚进入企业时只作为办公设备使用应用非常少。一般仅用于财务部门。
  2. 传播阶段:企业会大幅度增加软件投入盲目投入产生问题效率低
  3. 控制阶段:从整体上控制信息系统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组织协调、解决数据共享问题。信息系统已呈现单点、分散的特点系统和资源利用率不高,是计算机管理变为数据管理的关键
  4. 集成阶段:在控制的基础上企业开始重新进行规划和设计,建立基础数据库并建成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使人、财、物等资源信息能够在企业集成共享,更有效地利用现有IT系统和资源。
  5. 数据管理阶段:企业高层意识到信息战略的重要,信息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真正进入数据管理阶段。使用统一平台,各部门、各系统疾病实现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6. 成熟阶段:信息系统已经可以满足企业各个层次的需求,从简单的事物处理到支持高效管理的决策。企业真正把IT与管理过程结合起来,将组织内部、外部的资源充分整合和利用。

信息系统的分类

  1. 业务(数据)处理系统(TPS/DPS): 随着企业业务需求的增长和技术条件的发展,人们逐步将计算机应用于企业局部业务(数据)的管理。如财会管理、销售管理、物资管理和生产管理等,即计算机应用发展到对企业的局部事物管理。
  2. 管理信息系统(MIS):由人和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输、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形成了对企业全局性、整体性的计算机应用。能提供企业各级领导从事管理需要的信息,但其收集信息的范围还更多地侧重于企业内部
  3. 决策支持系统(DSS):帮助决策者利用数据和模型去解决半结构化决策问题和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交互式系统。服务于高层决策的管理信息系统,按功能可分为专用DSS、DSS工具和 DSS生产器。
  4. 专家系统(ES):一个智能计算机程序系统,其内部含有某个领域具有专家水平的大量知识与经验,能够利用人类专家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处理该领域的问题。
  5. 办公自动化系统(OAS):人机结合的综合性办公事务管理系统,该系统将当代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应用于办公活动中,使办公活动实现科学化、自动化,以达到改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公事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6. 综合性信息系统:ERP系统(企业资源管理)、WMS系统(仓库管理系统)、MES系统(制造过程管理系统) 和 PDM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1. 产生阶段:也是信息系统的概念阶段或者是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阶段。这一阶段分为两个过程,一是概念的产生过程,即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提出建设信息系统的初步想法;二是需求分析过程,即对企业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深入地调研和分析,并形成需求分析报告。
  2. 开发阶段最重要、关键的阶段。包括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验收这5个阶段
    1. 总体规划阶段:是系统开发的起始阶段,它的基础是需求分析,主要作用有:指明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战略中的作用和地位;指导信息系统的开发;优化配置和利用各种资源。总体规划产出包括信息系统的开发目标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信息系统的实施计划信息系统的技术规范等。
    2. 系统分析阶段:目标是为系统设计阶段提供系统的逻辑模型。以企业的业务流程分析为基础,规划即将建设的信息系统的基本架构,它是企业的管理流程和信息流程的交汇点。内容主要包括组织结构及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和数据流程分析系统初步方案等。
    3. 系统设计阶段:根据系统分析的结果,设计出信息系统的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系统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处理流程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安全控制方案设计、系统组织和队伍设计、系统管理流程设计等。
    4. 系统实验阶段:将设计阶段的结果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具体实现,也就是将设计文本变成能在计算机上运行的软件系统。由于系统实施阶段是对以前的全部工作的检验,因此系统实施阶段用户的参与特别重要。系统实施阶段以后,用户逐步变为系统的主导地位。
    5. 系统验收阶段:信息系统实施阶段结束以后,系统就要进入试运行。通过试运行系统性能的优劣以及是否能做到用户友好等问题都会暴露在用户面前,这师就进入了系统的验收阶段。
  3. 运行阶段:当系统通过验收,正式移交给用户以后,系统就进入了运行阶段。系统维护包括即排错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
  4. 消亡阶段: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初期企业就应当注意系统的消亡条件和时机,以及由此而花费的成本。

信息系统建设原则

  • 高层管理人员介入原则
  • 用户参与开发原则
  • 自顶向下规划原则
  • 工程化原则
  • 其他原则(创新性、整体性、发展性、经济性等)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1. 结构化方法:是由结构化系统分析和设计组成的一种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是目前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之一。其精髓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和模块化设计
    • 基本思想:将系统的生命周期划分为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维护等阶段。
    • 主要特点:开发目标清晰化、工作阶段程式化、开发文档规范化、设计方法结构化。
    • 不足之处:开发周期长、难以适应需求变化、很少考虑数据结构
  2. 原型法: 根据用户需求,利用系统开发工具,快速地建立一个系统模型展示给用户,在此基础上与用户交流,最终实现用户需求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适用于需求不明确的系统开发
    • 开发阶段:系统需求分析、系统初步设计、系统调试、系统检测等阶段。
    • 主要特点:系统开发周期缩短、成本和风险降低、获得较高的综合开发效益
    • 不足之处:开发环境要求高、管理水平要求高。
  3. 面向对象方法:利用面向对象的信息建模概念,如实体、关系、属性等,同时运用封装、继承、多态等机制来构造模拟现实系统的方法。适用于各类信息系统的开发
    • 开发阶段: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
    • 主要特点:更好的复用性、建立一个全面、合理、统一的模型。
    • 不足之处:必须依靠一定的面向对象技术支持。
  4. 面向服务方法:进一步将接口的定义与实现进行解耦,则催生出了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开发方法。
    • 主要特点:快速响应需求与环境变化、提高系统可复用性、信息资源共享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